中国政府网
检索 高级检索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56号(资源环境类225号)提案答复的函

索引号

000019174/2021-00007

国土空间规划;建议提案办理回复 

发文字号

自然资协提复字〔2021〕039

发布机构

其他

生成日期

2021年08月09日

实施日期

废止日期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56号(资源环境类225号)提案答复的函

杨鸿生、谌爱东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生态脆弱区域治理水平,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收悉。你们通过分析我国生态脆弱区超载发展、资源错配、保护与利用错位现象,生态脆弱区在规划、管控、研究方面的不足,提出把生态脆弱区管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分区、分类、分策”空间治理、构建与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脆弱区的管控、建立完善生态脆弱区治理科技支持体系等建议,对于确保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系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会办意见,答复如下。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等部门高度重视,结合部门职责,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
  二、已开展工作
  (一)关于将生态脆弱区管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分区、分类、分策”空间治理,构建与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
  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称“双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空间治理的基础性工作。2020年1月,我部印发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称《双评价指南》),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作为有机整体,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大核心功能开展本底评价。针对生态脆弱性,《双评价指南》从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壤沙化、海岸侵蚀及沙源流失等角度深化、细化、量化“双评价”方法,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重要基础。
  (二)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脆弱区的管控
  1.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重要举措,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组织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坚持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双评价”的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地外的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严格监管,实行划定审批实施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2.制定“三线一单”,强化生态环境管控。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生态环境部积极推动各地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三线一单”成果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管控要求,为地方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水平保护提供了抓手。目前,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省级“三线一单”成果发布,“三线一单”进入成果落地实施应用阶段,各地政府普遍将“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到规划环评审查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项目选址选线、预判环境影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强化了生态脆弱区管控。
  (三)关于加强科研,建立完善生态脆弱区治理科技支持体系
  科技部高度重视生态脆弱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十三五”期间,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转项,以北方风沙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寒区、长江中上游区、三角洲与海岸带等典型脆弱生态区为重点区域,系统研发和集成面向各区域内主要生态问题解决的生态综合治理技术,部署启动了78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央财政经费累计安排超过16亿元。在防沙治沙方面,开发了沙化土地退化杨树人工恢复重建技术、山地沙化土地防护林体系结构调控技术、沙地风蚀坑防控技术模式和固沙植被封育区人工补植技术等沙化土地治理关键技术,在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共建立示范区近10万余亩,示范区内植被覆盖度提高15%-35%,单位面积产值提高20%-30%。在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方面,创建了新的以“植被优化-综合防治-生态产业-资源产业耦合”为主线的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并在甘肃定西、宁夏彭阳、陕西安塞、山西吉县、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建立了100平方公里的试验示范区,核心示范区优势生态产值增加45%至110%,助力270个贫困村约2万余贫困人口脱贫。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构建了特色高效经济林果产业、牧草地建植与草地生态畜牧业、水土综合整治与混农林业、石漠化山地立体综合大农业等特色生态产业及其地方模式,形成了长江中上游脆弱区生态治理与产业扶贫协同的生态服务提升技术体系。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机理与适应性管理方面,提出退化草地系统性修复理论,发展了草畜生产过程调控理论与技术,实现了牧场定量管理,开发了国内第一批牧场监测管理数字技术平台的软硬件技术产品,构建系统性修复技术体系。目前示范面积已达到1700余公顷,推广面积已达1万余公顷。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在相关工作中充分吸收采纳你们提出的建议,切实提升生态脆弱区域治理水平,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一是指导地方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底数,在“双评价”基础上,通过识别生态脆弱区,构筑重要生态屏障、廊道和网络,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开敞空间网络体系,对生态脆弱区分区实施保护、治理、利用策略,维护生态稳定和生态安全。二是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据《双评价指南》,分析区域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构建与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三是抓紧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就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划定、占用、调整、监测监督等内容进行规范,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制定中,我部将充分考虑生态脆弱区管控,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四是积极会同科技部,继续通过“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专项,针对重点脆弱生态区和主要生态屏障区存在的生态系统退化、生态质量低下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相关理论的系统研究,研发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综合整治技术、材料与产品,构建不同脆弱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体系,为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感谢你们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支持我部工作!
自然资源部
2021年8月9日
 

    【字号:      】  【打印】 【仅内容打印】 【关闭】  【下载】     分享到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