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3429号(资源环境类169号)提案答复的函
过建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地质资料信息共享的提案》收悉。经过认真梳理研究提案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中涉及问题的工作现状
我们赞同您对地质资料的重要性和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必要性的认识。近年来,在部、省两级主管部门和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地质资料管理水平逐年提高,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但是,正如您所指出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我们的重视,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全面完成我国重要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积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集成整合,进一步强化汇交管理,突出共享服务,夯实管理基础,已取得一定成效。
(一)关于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的问题。
国务院于2002年公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之前,对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没有明确规定,这些资料多保存于基层地勘单位。2012年,为充分发挥原始地质资料的作用,降低地质工作风险,减少重复工作和投资,我们印发了《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57号),规定了原始地质资料汇交、保管、服务和监督管理的要求,实现了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的统一汇交管理,为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2017年,我们印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号),对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为强化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我们建成了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对资料汇交情况实行全流程在线监管,对未按时汇交地质资料的汇交人发放《限期汇交地质资料通知书》,直至依法对其处罚,实现了对国家出资项目和部省两级批准矿业权项目形成地质资料汇交在线监管的全覆盖。2017年,全国31个省(区、市)通过监管平台共发放地质资料汇交凭证8182个,发放《限期汇交地质资料通知书》3336份。
(二)关于到馆藏机构借阅利用地质资料困难的问题。
《条例》规定了地质资料利用的时限和内容,并明确规定馆藏机构不得封锁应公开的地质资料。《条例》施行以来,部省两级馆藏机构都很重视提高服务的便利性与多样性,不仅提供无障碍的到馆服务和地质资料目录的互联网检索查询服务,全国地质资料馆及部分省级馆还提供公开资料的在线浏览、下载和各类专题服务。但由于少数省级馆藏机构人员配备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原因,确实存在着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影响了地质资料借阅利用等。2017年以前,各馆藏机构按规定仅在复制资料时收取工本费,2017年4月1日起,全国取消了“地质成果资料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前各馆藏机构提供完全免费的资料服务。
2017年,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提供地质资料到馆服务3.86万人次,提供资料利用服务437.72万件次。同时,地质资料网络服务增长迅猛,2017年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地质资料网络服务量快速增长,地质资料网站服务浏览达607万人次。地质资料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全国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围绕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主题,开展进社区、进校园、地质资料专题展览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服务活动,同时在抗震救灾、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积极响应,主动服务。
(三)关于因定密不当影响地质资料利用共享的问题。
我们在2012年对13万档、300万件资料进行过摸底评估,发现近一半资料涉密,超过85%的涉密原因是其中包含的测绘地理信息涉密,也确实存在“低密高定”、非涉密资料被定为涉密等情况,严重影响地质资料的共享与利用。
2012年起,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分析研究地质资料密点,编写定密指南,并持续开展地质资料涉密属性清理工作。对确需进行降、解密的,按照法律规定,履行法定保密程序,更改相应的标识;对可进行保密技术处理的基础性资料开展涉密属性清理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清理约100万件地质资料成果图件和报告。二是开展涉密资料经保密技术处理后可公开的技术方法研究,对已完成清理及降解密程序的资料及时向社会提供服务。三是制作公开版地质资料。在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以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等的需求为引导,已形成上万份公开版地质资料文档与地质数据成果图,并提供互联网在线服务应用。
(四)关于缺少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平台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我们积极开展了前瞻性技术实践,于2012年启动数字地质资料馆建设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一是完成了我国35万档上千万件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数字化率达到99.5%,资料的数字化程度超过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二是建成了包含有90万个钻孔(累计进尺2.4亿米)的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包括数字化钻孔柱状图93万张、勘探线剖面图37万张、工程布置图6万张和样品分析结果表144万张。三是基本完成了我国1∶100万、1∶50万、1∶20万和部分1∶5万比例尺地质图形数据库建设。四是IT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有序开展,完成数据内网、数据交换网络和互联网等3套不同网络及其中服务器、存储、带库等各类设备的建设改造升级与运行维护工作。五是建成数字地质资料馆技术平台,实现了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与服务信息化,保障馆藏信息库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目前,我们正在大力整合各类平台和数据资源,加强数据信息资源保管与共享利用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全面建立国家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
二、下一步工作
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结合您提出的建议,我部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作用。
(一)积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
我部将按照“平台统一、资源整合、方便快捷”原则,彻底解决数据汇聚不足、业务协同不便、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在已有的众多信息系统基础上,加快推进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资源整合,支撑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馆藏机构之间开展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形成全国统一、动态更新、多级联动、权威发布的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数据中心建设,为各级政府、汇交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权威、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地质资料政务信息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汇交人充分了解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及时知悉最新工作成果,提高汇交人履行汇交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充分发挥汇交监管平台的作用,动态掌握资料汇交情况,强化社会监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未依法汇交地质资料的汇交人,严格执行黑名单制度,将异常名录和违法名单在网上向社会公开,运用信用约束手段,以公开促监管,实现地质资料汇交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三)大力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
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推进服务规范化,增强服务意识,注重服务效率与质量,简化手续,加强对馆藏机构、特别是省级馆藏部门的服务监督。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深入挖掘资料潜力,开发高质量的服务产品,持续推进地质资料涉密属性清理工作,在保护国家秘密的前提下,形成日常服务与应急服务、专题服务与定制服务、科普服务与专业服务、网络服务与到馆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模式,最大程度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广泛的地质资料服务。
感谢您对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电话:(010)66558293
自然资源部
2018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