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检索 高级检索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17号(医疗体育类第604号)提案答复的函

索引号

000019174/2020- 00741

建议提案办理回复 

发文字号

自然资协提复字〔2020〕38号

发布机构

自然资源部

生成日期

2020年09月15日

实施日期

废止日期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17号(医疗体育类第604号)提案答复的函

陈义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极地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提案提出了当前我国极地医疗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我国极地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资料翔实、论证充足,所提建议具有前瞻性及建设意义,对极地考察安全保障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总体赞同提案所提建议

  一、相关背景情况

  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将极地定位为战略新疆域参与全球治理的新空间,作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重要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32条规定,国家坚持和平探索和利用极地,增强安全进出、科学考察、开发利用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我国在极地的活动、资产和其他利益的安全。

  极地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易出现极端气候,造成人体激素水平、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和心理精神等发生应激变化,进而导致外伤、冻伤、高原反应、精神障碍、心脑血管等疾病,严重影响极地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因此,专业的极地医疗保障是保证极地考察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一环,是保障我国极地活动安全的重要基础

  我国自开展极地考察工作以来,始终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全力确保考察队员身心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从首次南极考察开始,医生就作为常规性必需性人员参与历次考察工作在考察船、考察站进行了长期配备,工作时间贯穿极地度夏考察和越冬考察的全过程,为极地考察工作人员安全和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现有工作基础

  (一)关于探索和建立比较完备的极地医学技术体系

  一是长期进行极地考察人员生理心理研究。我国建立南极考察站开始,自然资源部(包括原国家海洋局)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基础所、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合作,连续30多年开展考察队员的生理心理研究通过生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综合研究方案组学研究,在整合医学、环境等方面的大数据基础上,初步掌握了人体适应特殊环境的生理心理变化机制维护南极极端环境下队员心理健康提供了保障。

  二是开展极地生物钟保健研究。原国家海洋局在2012年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开展了“LED非视觉照明技术研究-极地站区半导体照明及光健康实验研究”,通过开展LED照明的非视觉生物效应和对人生理节律的影响研究,对度夏和越冬科考队员实施人工光环境的干预,保证队员身体节律正常,维护队员健康。目前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均配相关灯具设备在考察队员中取得了良好口碑和实践效果。下一步我们也计划根据多年使用情况,进一步研究。

  三是极地特殊营养保障。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考察站物资补给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中山站区域目前只能采取一年一补的方式,新鲜蔬菜不宜长期保存,对队员营养健康提出较大挑战。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建立了极地考察营养标准(行标为队员饮食物资补给提供基础性技术性标准化方案

  四是开展《极地医学》编制工作。自然资源部已发动中国极地考察健康医疗保障专家组力量,开展《极地医学》编制工作,总结极地考察医疗保障经验,重点对极地基础医学、临床特种诊疗、极地特种预报保健(含传染病防控)、极地心理调节、雪龙船医疗保障、极地意外伤害救援与医学急救、极地生物钟保健和极地特种营养进行总结归纳。

  (二)关于探索和建立比较完备的极地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委托医疗专业机构管理极地医疗保健工作我国自首次南极考察以来就有国内多家高水平医院医学院选派医生参加现场保障工作,包括协和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东方医院、南昌医学院单位同时随着南极昆仑站、泰山站建立,为适应其独有的高海拔环境特征,自然资源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青海人民医院等具有丰富高原病防治经验的单位也建立了合作关系,由其派人参加昆仑站、泰山站医疗保障工作

  同时,已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签署极地考察医疗保障战略合作协议,并据此协议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开展了针对极地的医疗药品保障、队员体检档案管理、越冬医生培训、体检项目标准制定、体检结果标准制定等方面工作。组织成立“中国极地考察健康医疗保障专家组”,邀请了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并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北极考察的专家作为专家组成员,为中国极地医疗保障提供支持。

  二是对极地医生规范化培训。极地考察越冬人员、昆仑站等内陆考察队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越冬预选队员冬季选拔训练、综合技能培训和高原适应性选拔训练等工作进行人员选用评定。对于医生岗位除参加上述训练外,特别规定应进行医院内部科室轮岗培训,保证选用医生具备一定的全科诊疗救治水平能够对极地现场出现的各种人员不适情况进行必要救治。

  三是极地远程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随着极地考察能力建设的开展,自然资源部建立了极地考察远程医疗保障体系,组建了远程医疗支撑保障专业团队,为南极现场考察人员提供必要和必需的远程诊疗服务。目前,已委托东方医院开展37次队越冬培训工作,并曾多次组织国内专家开展南极现场远程会诊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出台《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等技术标准,对远程医疗服务进行规范,统筹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标准化为保障,适应远程医疗应用场景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鼓励承担极地医疗保障任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专家指导、远程慢病管理、远程医学教育、远程手术等远程医疗活动,不断拓宽南极远程医疗服务内涵。

  四是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全国择优遴选了558个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截至2019年底,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已达36.5万人,为极地医疗保障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五是极地航行生命安全保障系统建设。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南北极航行的生命安全保障系统建设。提案提出尽快建立北极航道生命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议对我下一步工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我国现有的“雪龙”“雪龙2”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设立了诊疗室、治疗室和病房,配有相应的医疗设备药品,满足考察期间队员普通疾病诊断和治疗。今年已出发的第11次北极考察前,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结合国家卫员会发布的相关治疗方案和船舶防控要求,配备相关防疫物资的基础上,编制了疫情防控操作指南队员报到后,由上海东方医院对全体人员进行了2次核酸检测同时为防止考察过程中出现疑似病例,我们也选择了5处港口作为人员应急检测备选港口,以确保队员生命安全。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积极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在极地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保障、生命监护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为极地考察人员生命健康提供有效保障。一是充分发挥医疗保障专家组力量,在已开展的研究基础上,重点开展适用于极地的全科医学技术、整合医学技术、创伤急救医学技术、营养技术等的探索。二是充分发挥远程医疗在极地医疗保障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和引导承担极地医疗保障任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在远程培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手术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服务内涵。三是进一步完善极地医生培训机制,健全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组织力量完善技术规程,同时采用政策、项目引导的方式,储备极地医生队伍资源。四是积极完善航运安全体系、安全预警和海难预防机制,逐步完善极地航运中的生命抢救技术规程、航运中诊疗与康复管理规程,进一步完善船载医疗设备配置,健全南北极航运防疫机制。

  感谢您对极地工作的关心!

  自然资源部

  2020年915

    【字号:      】  【打印】 【仅内容打印】 【关闭】  【下载】     分享到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